对京剧舞台、服饰、容妆、伴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。经过不断的探索,将京剧旦角行当表演艺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流派—梅派。
不囿于过去青衣戏只偏重于唱工的情形,梅兰芳持续不断地对传统的身段、妆扮、舞美进行改良,并广泛研习京昆各行剧目。顺应时代审美需求,梅兰芳拓宽了戏路,也为编创古装新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“(辛亥革命后)我初步感觉到,这种专重唱工的青衣戏,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,所以就在青衣之外,兼学了二本《虹霓关》《樊江关》《汾河湾》《穆柯寨》这些偏重身段表情和武工的戏,使戏路宽广丰富一些。”—梅兰芳《舞台生活四十年》
1914年起,梅兰芳着手编创新戏,既有直面社会问题的时装新戏,如《一缕麻》《邓霞姑》;也有开创美学新风尚的古装新戏,如《天女散花》《黛玉葬花》。特别是古装新戏,全新的舞台形象引发了观剧热潮,引领了京剧旦行艺术的全面革新。“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。我不愿还是站在这旧的圈子里边不动,再受它的拘束。我要走向新的道路上去寻求发展。”—梅兰芳《舞台生活四十年》
梅兰芳于1917年荣膺《顺天时报》读者票选的“剧界大王”,标志着旦行逐步接替老生行引领京剧艺术发展。程砚秋、荀慧生、尚小云等旦角相继而起,“四大名旦”为首的旦行走向京剧舞台中心,创造了京剧的鼎盛时代。“世界至大,艺术至深,像我所会的,真是沧海一粟。我不但不敢有丝毫满足之心,对于任何教训,我都是坦白的领受。”—梅兰芳《诚意来应付,虚心来研究》